快乐8万能最佳组合码
你的位置:快乐8万能最佳组合码 > 新闻动态 > 不止一位“张桂梅”, 40位乡村教师口述实录传承不灭薪火|鱼眼·人物
不止一位“张桂梅”, 40位乡村教师口述实录传承不灭薪火|鱼眼·人物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2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8月15日,《不灭的薪火:40位乡村教师口述实录(1949—2024)》(以下简称《不灭的薪火》)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举办。

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、《不灭的薪火》主编胡洁,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、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张乐天,以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、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燕出席现场。

活动以“桃李有言:听见乡村教师的声音”为主题,嘉宾们共同回顾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,聆听来自乡村教师群体的真实故事,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坚守与奉献。

乡村讲台上的守望亟待被记录

把时间拨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,那时百废待兴,国民教育处于极低的水平,文盲、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%,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%左右。与城市相比,乡村的教育境况更为严峻。因此,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乡村的中小学教育,成为新中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一场轰轰烈烈的“村村有学校、人人有学上”的乡村教育大发展由此拉开序幕。

在这场惠及普通农民且极大提升了中国民众文化素质的事业中,数以千万计的乡村教师奋战在农村教育一线,用辛劳的汗水浇灌了原先那片思想落后、知识贫瘠的土壤,用数十载的光阴岁月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又振奋人心的青春赞歌。

在经济落后、物资短缺的年岁中,乡村教师们扎根农村、克服种种困难,无悔坚守,在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的同时,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。

“如今,耕耘于乡间的一代‘教书匠’逐渐老去,大多数人已退出工作岗位,但他们的故事应为世人知晓,他们为新中国基础教育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应为后人铭记。”胡洁说。

胡洁在现场介绍说,编者团队走访了多个省份的乡村学校及教师家庭,深入挖掘口述资料。“记录乡村教师群体不仅是保留珍贵的个人历史,更是传递教育初心与责任感的过程。许多受访教师年事已高,能够及时采集他们的口述资料,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紧迫性。”胡洁感慨。

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深度交织

在《不灭的薪火》这本书中,读者能读到教师们在物资匮乏、交通不便的条件下,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履行职责:他们在风雪交加的冬夜在简陋的教室中批改作业,走村串户劝导家长送孩子入学,始终坚持为乡村孩子点亮知识之灯。他们不仅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,还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,极大地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。

40位“张桂梅”的故事,不仅呈现了生动的个体生命轨迹,也融入了新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宏观图景,呈现出个人记忆与国家记忆的深度交织。

复旦大学教授张乐天从社会学视角指出,乡村教师是社会变迁的直接见证者,其口述资料弥补了传统档案记录的不足,为理解教育政策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生动而细腻的第一手资料。他同时认为,乡村教师的经历反映了中国城乡差异、社会结构转型的复杂脉络,值得社会各界关注。

南京大学教授周海燕则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口述史的叙事力量。她认为,口述史通过个体故事使宏大历史变得具体而有温度,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。

她指出,书中乡村教师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挚情感,使得历史记忆更为鲜活,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内核。

文、图丨记者何晶



上一篇:非农彻底崩了 鲍威尔这是要化身“滞胀”斗士了?
下一篇:没有了

友情链接: